历史沿革
米东区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距今3000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独山子村的300余幅石壁岩画即是证明。米东区山川毓秀、人杰地灵。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并肩开发建设,共御外侮。早在唐贞观年间,各族军民就在这里屯垦戊边。下沙河古城遗址就是见证。清乾隆年间,关内人民大量移居这里。清同治年间,各族军民在古牧地一带联合抗击阿古柏军,他们用生命谱写的爱国主义篇章,已载入史册。民国22年(公元1933年)马仲英部围攻迪化(乌鲁木齐),米泉各族人民唇齿相依,互为依托,涌现出许多英雄事迹。丰富的文物古迹、历史传说和英雄事迹造就了米东区璀璨的历史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宝贵人文旅游资源。
原米泉市因地面多泉,盛产大米而得名。在西汉之前为塞种、大月氏所据,是其游牧之地,西汉时为东且弥、单桓、劫等国所据。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行使对西域的行政管理,县境属设立于车师后部的戊己校尉管辖。三国时属车师后部,晋朝属高车,北周属突厥,隋朝时属西突厥。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在天山北麓设庭州,下辖的轮台县治在今米泉市境内,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设北庭大都护府,同时置轮台都督府。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北庭大都护府于轮台置静塞军,设经略使,境内设“孔目司”机构,负责征收往来商税。境内北沙窝,残留有“唐朝路”,是丝绸之路北道遗迹。
9世纪后半叶,回鹘占据北庭,境内属回鹘辖地。两宋时,先属高昌国,后为西辽属地。元代为别失八里属地;元末为瓦刺游牧地;明时先后为和硕特部、额鲁特部所据。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清政府在古牧地建辑怀诚,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设置迪化直隶州,今米泉境域为其所辖,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为迪化县所辖,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为迪化县下设的第五区。民国10年(公元1921年),设置县佐,取名乾德,驻地设在三道坝东南的二道坝黑沟河畔,仍属迪化县。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撤销乾德县佐,正式建立乾德县,隶属迪化道管辖。次年迪化道改为第一行政区(迪化区)。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县治迁至三道坝。民国23年(公元1934年),乾德县归迪化行政区管辖。民国32年(公元1943年),行政区改为专区,乾德县属迪化专区管辖。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950年3月,乾德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3年9月,县治由三道坝迁至古牧地街。1954年2月10日,乾德县更名为米泉县。同年7月米泉县由乌鲁木齐专区划出归属昌吉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属昌吉回族自治州。1997年撤县建市。
原东山区于198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属乌鲁木齐市。管辖原水磨沟区的卡子湾办事处、原乌鲁木齐县的芦草沟乡,同时新成立石化办事处、地磅办事处。
为实施乌昌经济一体化,于2005年4月建立了米东新区,副厅级建制,辖昌吉回族自治州原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原东山区。
200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