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俗风情: 米东区有汉、回、哈萨克、维吾尔、满、蒙古、俄罗斯等32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1.03%,少数民族中尤以回族人口为多。米东新区回族主要是十八世纪以来由内地迁入而定居下来的,回族人民勤劳、勇敢、朴实、正直、富于反抗精神。
1、回族的生活习俗:回族的习俗来源于伊斯兰教,其一切行为规范均按《古兰经》规定行施,具有浓郁而鲜明的色彩。婚丧嫁娶、饮食禁忌、礼仪习俗和民族节日等代表回族特色的生活习俗,教规中均有详细的准则。回族很讲究清洁。房屋庭院清扫整洁,养花栽树。个人日常沐浴净身,饭前便后要用淋水(壶水)净手。老人都用淋浴,绝不用脸盆洗手脸,更不去池、盆塘洗澡,认为是不洁净的混水。食用炊具要反复洗涤后用清水冲洗。生活用水和食品凡有臭气味,发霉与变质的一律禁忌食用。无自来水的地方,对食用水源要求很严,泉渠水要清洁无染,井口加盖,打水桶不能随地乱放;打水前要洗手等。禁不洁的(未洗)碗、勺在锅、缸、桶中取水。食用水的泉头、井边禁洗衣物,避免水源污染伤害人身。
2、回族的饮食习俗:凡是不纯净并且对人无益甚至有害的食物和饮料,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可食不可饮的。 回族肉食规定食新鲜的牛羊驼、鸡鸭鱼类。严禁食用酒、猪肉、自死畜禽的肉、血液。虽经宰杀,但未出血及凶猛残暴的禽兽和驴、骡、狗,水陆的腥臭动物肉也禁食用。 “九碗三行”回民席:“九碗三行”是回族的正宗宴席,它是指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现在也有用大小一样的九只盘子的),并要把九碗菜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从哪个方向数,都是三行,所以称之为“九碗三行子”。这种宴席做法考究,烹饪不用油炸,全是蒸、煮、拌。宴席摆法,上菜程序也有讲究,一般先上“角肉”,然后再上“门子”。随着市场供应的丰富,“九碗三行”席更增添了许多新意。
回族的粉汤:粉汤是回民的风味小吃。每逢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回族人家几乎都要烹制粉汤,这种风味小吃虽上不了宴席,却深受 群众喜爱。
回族名点油香:每逢节日或重要庆典,回族都要捞“油香”,炸撒子,做油果、糕点等多种花样的食品,摆放在隆重、喜庆的场合,成为庆典的食品。对待重要的客人,还要摆上9-13个种类的糖和干果的果碟,谓之“九葵十三花”。
回族的风味小吃:凉皮、凉面。调好的凉皮、凉面、红、黄、绿色,令人赏心悦目,味道更是妙不可言,尤以“羊毛工凉皮子”最为出名。
回族盖碗茶:回族特别讲究饮茶,最喜欢喝盖碗茶,如三泡台。据传传始于元代的盖碗茶,现已成为回族日常生活中的一大特色。
(3)回族的婚俗:
回族的婚姻一般都要经过提亲、订婚、迎娶、婚礼 等过程。
提亲:由男方委托媒人携带“四色礼品”,即茶叶、方糖、红枣和核桃向女方提亲,女方接受礼品,就代表同意这门亲事。
订婚:由男方及长辈同媒人携带礼品,如金手饰、衣服或布料、日用化妆品等送往女家。女家接受礼品并热情设宴款待男方来的客人,双方协商结婚的吉日。
迎娶:吉日清晨,女方打发一小孩携带钉锤及一红色门帘往男家“钉门帘”,门帘钉毕新郎由伴郎陪同前往娶亲。随行的还有五、六位亲朋,进女家门时向新娘的父母道恭贺,新娘已梳妆打扮好等待迎娶。
婚礼:由阿訇主持,询问双方是否同意结为夫妇,问清是否已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验看结婚证书等。 新婚第二天早晨,新郎、伴郎要去岳父家道“色俩目”,俗称吃“睁眼包子”。成婚一个星期后,新娘还要认一个干娘,俗称“卧曲利妈”。
(4)回族的节日: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是回族两大传统节日。
开斋节:回族在伊斯兰教历九月斋戒。凡是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要“见月儿封斋”也就是从这个月的新月出来,到下月新月出来的一个月里都要封斋。从黎明到日落黄昏,白天不进食,不喝茶水,白昼可长达十六个小时。斋月最后一天傍晚看到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通过斋戒主要使回族穆斯林学会节制,磨炼意志,清心寡欲,忍饮耐饿,防止罪恶发生,维护安宁的社会秩序。
古尔邦节:亦称“宰牲节”、“献牲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古尔邦节”。
(5)回族的方言:
米东区回民方言历史源远流长,它以西北方言为基础,本地语言为主体,在词汇上继承先民世代遗留下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的部分词语和经堂词语,常用的一些较有代表性、具有鲜明特色的土语,如:塞皮——小气;挖抓——琢磨;苏实——欺骗;理什——理睬;言传——打招呼;喋二话——说怪话;塌头——无能;搜腾——找寻;烧火——鼓动;攒劲——能干;帮尖——差不多;歹得很——好得很;折耶——妥当;失恼——翻脸;搔然——纠缠;牢道——厉害;甩套—说谎话;下叶子——卖力气;倒腾——折腾;麻达——麻烦;皮实——结实;麻缠——难办;汰干——没能力;倒巴郎——倒置;跌板——挣扎;颇烦——烦恼;日怪——古怪;搅打——干扰;巴不得——渴望;染挖——纠缠不休;着气——生气;司当——试; 浪——玩;列只子—不成双成对;拉搭子——挂一点边;疙瘩瓦什——不平整; 出惊捣怪——大惊小怪 端直子——一直向前; 仰伴子——仰面朝天;胡里马唐——马马虎虎;
(6)回族的音乐和回族花儿
回族音乐大致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剧音乐等四部分。 米东区回族的民间歌曲包括“花儿”和“小调”两种形式。“花儿”又称“少年”,俗称“小曲子”,是我区回族音乐风格最浓且最有民族特色的民歌形式。习惯上又称“回族花儿”,大致可分为“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两大流派。“花儿”比喻生动,形象鲜明,语言朴实精炼,感情真挚热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盛开在天山脚下的一株芬芳艳丽的艺术奇葩。
米东区长山子马场湖的著名歌手韩生元,是擅长创作、演唱新疆花儿的杰出代表。回族民歌除“花儿”外,其他各种日常传唱的民歌,基本上都属于小调的范畴,小调大致分为宴席曲、民间风俗歌、生活小调、民间叙事歌等种类。
(7)回族的服饰:
服饰是回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受伊斯兰教有关规定的影响颇深。回族偏爱白色,婴儿用白布包,长大戴白帽,亡故后用白布裹。传统的回族服饰大多以整洁、得体、朴实、美观为准则,有男性戴白帽,女性戴盖头的习俗。盖头一般有三种,未出嫁姑娘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人戴白色盖头。通常未婚少女都梳一条辫子;已婚妇女要盘头或梳两条辫子,必须蒙盖头或戴帽子;老年妇女多穿青色服装,布料多为平绒,蒙白色盖头。中年以上男子多戴小白帽,穿白衬衣,青色或棕色坎肩。过去,回族青年妇女喜欢穿各种绣花外衣、旗袍、绣花围裙、绣花鞋、披各色头巾。随着时代的发展,打破了上不漏肘、下不漏腿的传统习惯,形成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