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石油特等劳模独山子石化公司的徐凯军
“你见到徐凯军,一看他就是个劳模!”这是徐凯军所在蒸馏车间主任许磊对徐凯军的第一句评价。
见到徐凯军,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这样的形象:中等身材,但很魁梧;黝黑的肌肤,憨厚的外表,一双大眼睛却略现倦意;刚40出头的年纪,头发却已经稀疏"秃"现了。的确,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劳动者形象,而且他的神情可以让人感受到他的辛劳,难怪许磊主任那样评价徐凯军。
1984年,徐凯军从独山子技工学校毕业分配到独山子石化炼油厂蒸馏车间,当年就荣获厂里司炉工技术比武第三名,工作第四年就当上了班长,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20年来,徐凯军担任过司炉工、班长、装置设备负责人、车间技术员和安全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踏踏实实地工作。20年来,他始终监守在生产一线,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一步一个脚印,立足岗位,勤奋工作,刻苦钻研,攻克了13项技术难关,发现排除了60余起重大安全隐患;他带过的班组各项指标都名列车间榜首。
对于高高的炼塔,徐凯军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工作多年之后,他才明白,这种情感就叫热爱。徐凯军说:"对工作的无比热爱就是一种动力,看似一年又一年的重复工作,实际是一次又一次的攀登。"
面对记者的采访,徐凯军有点羞涩,但却表现出一个一线劳动者的真诚和朴实。谈起他热爱的工作,徐凯军的话匣子打开了|。
沿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我受父亲的影响很大。”徐凯军深情地告诉记者。
徐凯军的父亲徐新才老人49年参军入伍,曾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接受过战争的洗礼。1956年,因为祖国的需要,27岁的徐新才带着满脸的骄傲和喜悦,穿着心爱的军装,顶着呼啸的寒风,踏上戈壁荒漠,来到了大西北的这个老石油基地,一干就是30多年。
徐新才在50年代就是劳动模范,还被评为自治区先进生产者、自治区五好职工;1959年,曾代表新疆石油管理局所有复转军人到北京参加全国优秀复转军人表彰大会,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说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徐凯军显得有点激动,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徐凯军很小就从父亲那里学到很多装置的知识;跟父亲去澡堂洗澡,看见父亲的工友们一身黑灰地进入澡堂,他明白了父亲工作的辛苦;后来,父亲到库房工作了,每天依然是早出晚归,父亲把库房当成自己的家,工作非常认真。徐凯军说:“父亲常常告诉我,无论做什么,对本职工作一定要认真负责。”到现在,这句话还一直激励着徐凯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父亲徐新才的言传身教,让徐凯军耳濡目染。听到别人都在夸赞父亲,看到父亲取得这么高的荣誉还踏踏实实地工作,徐凯军非常感动。在工作后,徐凯军就暗下决心,要沿着父亲的足迹前行,要像父亲那样当一个人人称赞的劳模。
徐凯军的愿望实现了。如今,徐凯军超过了他的父亲,成为中国石油的特等劳模。在独山子石化公司,父子两代劳模的故事已经传为“佳话”。
勤学肯钻,追求上进
徐凯军刚工作时,父亲常对他念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多学习,多思考,把东西记在本子上,以后忘记了翻翻本子还可以想起来。”徐凯军记住了父亲的话,从刚工作时就开始记学习笔记,无论上技术课,还是在岗位上遇到的问题,他都记下来,把笔记本保存好,时常翻翻。
徐凯军刚工作时,是司炉工。徐凯军的父亲曾经也做过这个工作,就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徐凯军。父亲的窍门就是勤跑腿,勤调节,控制好炉温,保证收率。徐凯军记住父亲的话,认真地跟着师傅学,用心思考,把加热炉的性能摸透。那时的刻苦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直到现在,徐凯军对加热炉仍很精通。
徐凯军为了多学一些专业技能,他不满足于掌握本岗位的技能。别的工种有了技术问题,他会在一旁观摩、倾听;工艺流程出了故障,也不放过检修这个学习的好机会,跟在工程师身边认真观察,不懂就问。每周末,徐凯军都会到车间来关心生产,尽管这是炼油厂的老传统,但它主要针对领导。但徐凯军觉得,周末到车间来一是可以排除事故隐患,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二是可以多一些学习技能的实践机会。
徐凯军对学习孜孜以求,如饥似渴。为了提高专业技能,徐凯军报名参加了华东理工大学化工专业函授学习。那三年半的时间,徐凯军过得很充实。当时,徐凯军刚到办公室工作,负责装置现场管理,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学习。“我底子薄,有很多东西没接触过,一天不去上课跟不上。”所以,徐凯军天天晚上风雨无阻地上课,回来后还要做作业。当时,孩子还不到一岁,都是爱人和父母照顾,徐凯军一心扑在工作和学习上,终于拿到了毕业证书。
默默耕耘,开拓创新
徐凯军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他告诉记者,许振超是他的榜样。许振超能够在工作中无私奉献、不断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徐凯军也决心做这样的高水平的技师。
1998年年初,东蒸馏装置在生产酮苯料时经常出现"闪点"不合格,从工艺和设备上都未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徐凯军把这个问题牢牢地记在心上。当年夏季,装置停工大修开始的前一天,他带着疑问,从沾满污油的、直径只有1.2米的气提塔塔盘内侧小心翼翼地钻了进去,发现有四层塔盘已被蒸汽吹得散落在塔底,影响了油品在炼油塔内分离效果--问题终于找到了。
徐凯军在工作中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2000年6月,电脱盐装置排放污水不达标,徐凯军带领几个同志反复做试验,终于摸索出在原油性质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要选择不同的破乳剂加注方案,从而使污水排放有了很大改善,该项目荣获了炼油厂科技攻关一等奖。1999年3月,他解决了装置因真空泵出现故障而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那年年底,他还为车间攻克了生产"烷基苯料"的技术难关;2000年他又完成了"东蒸馏装置生产工艺优化"。这些攻关项目都对炼油厂增加经济效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凯军在炼油岗位上练就了一双识别安全隐患的火眼金睛,被大家称为“安全卫士”。2001年3月22日,他在三蒸馏常压炉出口处发现管线下有可疑的油迹,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打开保温盖后发现此处管线已经腐蚀穿孔,高温油开始向外泄漏,如果再发现晚一点儿,很可能酿成一起火灾,他因此荣立三等功一次。从2001年到2004年,他共发现并消除隐患十余处。
在徐凯军眼里,有干不完的工作。常年以来,他始终这样,像"老黄牛"一般默默地耕耘着。
淡泊名利,只求做好本职工作
徐凯军得到的荣誉很多,厂区级以上荣誉就有29项,还获得"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近期又成为集团公司首届"铁人奖章"获得者。每获得一项荣誉,徐凯军都想以前一样努力工作。他说:“荣誉只是说明过去,今后的工作还没有开始。”
记者问徐凯军,想不想当全国劳模?他淡淡一笑,从容地说:“我对未来的荣誉不会去想,如果我的工作称得上全国劳模,我想这个荣誉会属于我。但一切荣誉的基础都是要把本职工作做好。”
记者问徐凯军,想不想做领导?他说:“我一直记着我的师傅曾经告诉我的一句话--以为求位,就是要用自己的行为来获得自己的位子。做什么职位我决定不了,但怎么去工作我自己可以要求自己。”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让徐凯军说出自己的座右铭,他不假思索地说:“我的座右铭就是我们厂宣传栏里的标语——好了要更好,行中争最行!”
责任编辑: 王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