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促村民科学种植增收,到兴建巴扎帮村民实现就业;从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激发村民主动脱贫意识,到发展庭院经济拓宽致富门路……“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一个个推进脱贫攻坚的具体行动,充分体现了我区“访惠聚”驻村工作始终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做到了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自治区纪委监委“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改建乡村巴扎让村民家门口赚钱
bet36亚洲官网讯(记者张晨暄)香喷喷的抓饭包子、诱人的家常拌面、漂亮的服装鞋帽……每周一,阿克陶县皮拉勒乡皮拉勒村的小巴扎都红火非常。
7月9日是村里和乡里的巴扎日,逛巴扎的村民络绎不绝,人气高涨。
“老板,一份凉皮,辣子多,不要醋。”此时,43岁的艾斯卡尔·吾布力的凉皮摊前坐满了顾客。他招呼着顾客落座,然后开始在碗里调制他的秘制手工凉皮。
艾斯卡尔是贫困户,但有制作凉皮的手艺,想在巴扎上开一家店,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
“每份凉皮5元,每天能卖掉40份。如果赶上巴扎日,一天能卖七八百元呢!这个摊位是工作队一手为我操办起来的,还按照政策减免了房租和税金。”说起自己的凉皮摊,艾斯卡尔一脸兴奋。
皮拉勒村距离乡政府只有500米,有一个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集贸市场,周边的村民都喜欢到这里来赶巴扎。
前些年,由于缺乏管理、设施老化、街道脏乱等原因,巴扎的名气大不如前。
实地考察后,工作队决心改扩建巴扎,由村委会实行统一集中管理,让皮拉勒巴扎重新绽放光彩。
“村民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把贫困村民的心焐热、脑更新、劲鼓足,让贫困户的自主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提升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自治区纪委监委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周锋说,皮拉勒村是深度贫困村,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2户715人,想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对症施策“拔穷根”。
今年6月,皮拉勒巴扎改扩建工程正式实施,计划在原有面积基础上扩建至12500平方米左右,对原有的285个棚式摊位和17间店铺进行修缮。竞拍出租摊位300个。工作队还为16户贫困户家庭申请到了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脱贫。
除了改扩建巴扎,在自治区纪委监委的协调努力下,克州双联创服装有限公司一个月前落户在皮拉勒村,村里112名富余劳动力走进企业,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35岁的阿斯姆古丽·艾山就是其中之一。她说:“这里实行计件工资,干得多就收入高,还能照顾到家,是工作队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就业机会!”
自治区纪委监委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为村里规划出了一幅脱贫致富蓝图,力争在今年年底完成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目标。
周锋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以产业脱贫,以特色促发展为精准扶贫主线,确保不让一户掉队、力争不让一人返贫。”
新疆农科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发挥专业优势用科技促脱贫致富
bet36亚洲官网讯 (记者于熙)“我能荣获‘瓜王’的称号,全是新疆农科院派来的‘瓜博士’的功劳。”7月10日,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吾其村村民库尔班·亚库普说。前不久,新疆农科院驻吾其村工作队在村里举办了首届“瓜王”大赛。86位种植户拿出自家生产的西瓜参与角逐,库尔班的一个重达11.53公斤的西瓜问鼎“瓜王”。
吾其村有394户177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3户941人,全村人均耕地仅有1.7亩。
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抓智慧农业、庭院经济、转移就业三项产业上下功夫。
艾尔肯·牙生博士是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工作队将他请来,今年在吾其村大力发展“双膜瓜”种植技术。
现在,吾其村202亩“双膜瓜”已上市,预计年纯利润达40万元以上,确保76户贫困户脱贫。
吐尔逊江·买买提博士是新疆农科院国家棉花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也在吾其村驻村。为了让村民种棉获得更高收益,吐尔逊江与新疆农科院驻吾其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金平商议,决定从提高村民的棉花种植技术、统一更换棉花高产品种、提高棉田管理水平、在全乡率先示范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等四个方面入手,提高棉花产量。
在吐尔逊江的指导下,吾其村1380亩棉花长势喜人,特别是415亩滴灌棉花因统一管理,已具备了实现400公斤以上亩产的基础。
附近种植棉花的村民跑过来看后都说:“‘棉花博士’驻村,村里的棉花就是长得不一样,明年开始我们也要学着种膜下滴灌棉花。”
为提高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新疆农科院驻村工作队又发挥单位粮食作物研究所的科技优势,采取“科研+种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的方式,与新疆九禾种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把吾其村传统的大田小麦变成了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小麦良种收购价格比普通小麦每公斤高0.65元,亩效益可增加300元以上。”吾其村党支部书记凯撒尔·库尔班说,目前,全村有1100亩小麦良种田,预计比种植普通小麦增加收入33万元。
同时,为使庭院经济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和效益最大化,工作队又积极筹集资金在养殖区盖棚圈,在种植区内建立设施蔬菜大棚,并统一为村民培育番茄、辣椒、茄子等各类蔬菜苗20万株,分发给村民种植“春提早”“秋延晚”蔬菜,还在种植区四周统一种植鲜食、制干兼用的无核白鸡心葡萄,帮助村民提升经济效益。
吾其村贫困户麦麦提敏·图尔荪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去年,仅这一项就增收7200余元,成为全村脱贫示范户。
一户建成、全村看齐。现在,吾其村庭院经济,已由最初的几户发展到了现在的整村全覆盖,庭院新增耕地300多亩,户均增加1亩耕地,昔日的小庭院成了脱贫致富的大舞台。
“我们还会持续使用多种‘打法’,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绝不让吾其村一人掉队。”金平说。
自治区科协“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实施科技帮扶为村民铺就增收路
bet36亚洲官网讯(记者于梦冉)7月9日一大早,民丰县安迪尔乡繁荣村村民麦提玉素甫·阿不都热合曼看着自家100亩枣树长势喜人,终于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今年我真担心枣树出啥问题,5月份坐果时节我家枣树出现大面积顶部枯枝现象,我种枣树8年了,从来没遇见过。”麦提玉素甫说,正在手足无措时,自治区科协“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来到他家中。
得知这一情况后,工作队队员们用一天时间到红枣地查看,发现村里的很多枣地都或多或少出现了这种情况。
自治区科协驻安迪尔乡“访惠聚”工作队总领队兼繁荣村工作队队长谢国政第一时间向单位作了汇报。科协党组随即决定依托“百会万人下基层”系列科技服务活动,组织新疆农学会、园艺学会、植保学会的专家到安迪尔乡作技术指导,帮助当地农民解决难题。
两天后,专家们抵达繁荣村。他们一下车就来到红枣地、瓜地,为农民作红枣种植管理现场技术指导。
“现在是枣树抹芽的关键期,必须把不结果的枝芽抹掉。一方面利于通风,保证坐果的芽有充足的养分,千万不要舍不得;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红枣的品质,保证产量……”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艾尔麦克·才喀斯木一手扶着枣树,一手拿着剪刀修剪抹芽。
“这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专家的指导和讲解让我学到了管理技巧。这次我还留下了专家的手机号,以后有问题就可以随时问啦。”麦提玉素甫高兴地说。
为了巩固村民的脱贫成果,自治区科协驻村工作队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助力群众脱贫增收。2017年,自治区科协开展了“精准扶贫专家服务行动”,帮助贫困群众“挖穷根”“摘穷帽”。
自治区科协“精准扶贫专家服务行动”以技术、智力帮扶为主,“精准扶贫专家团”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地开展实施科技帮扶。
“去年,我们开展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等方面的技能培训11场次,受益群众1000余人次。通过培训,能为村民减少不少损失,最关键的是能让村民掌握一门技术。”谢国政说。
同时,自治区科协驻安迪尔乡“访惠聚”工作队还在就业、医疗扶贫、农产品销售方面积极为村民铺就增收路。
“去年,村民图尔荪江·伊斯玛伊力家里的40多吨红枣滞销,走访后我们发现,不止图尔荪江一家,全村319名枣农的800多吨红枣都在积压。”自治区科协驻繁荣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石本兵介绍,工作队队员在微信朋友圈、QQ群里为村民叫卖,当起了繁荣村红枣销售代言人。
“当时,我们一方面发动身边的同事、同学和朋友转发微信,一方面通过派出单位协调新疆果业集团来繁荣村开秤收枣。不到半个月时间,800多吨红枣就销售一空,枣农人均收入达10800元。”石本兵介绍。
“我们要把群众最牵肠挂肚的小事当成自己分内的大事来做,真正为群众着想,让繁荣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繁荣’村。”谢国政充满信心地说。
中粮屯河糖业股份有限公司“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扶贫扶志结合激发脱贫主动性
bet36亚洲官网讯(记者张治立)“我们也要出去打工,焉耆糖厂还需要工人吗?”前不久,乌什县阿克托海乡阿克托海村帕尔哈提·麦麦提、海热提·艾麦提等6名村民来到村委会,向中粮屯河糖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粮糖业”)驻阿克托海村工作队队长王文义打听。
村民们所说的焉耆糖厂,是中粮糖业下属的分公司之一焉耆糖业分公司。王文义曾在焉耆糖业分公司任总经理,从去年开始,在王文义的协调下,村里就有年轻人到焉耆糖业分公司务工,先去的村民回来说,这家企业吃住条件好、待遇好,便陆续有村民申请去。
对于连续在此驻村3年多的王文义来说,村民主动走出家门务工赚钱,是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之一:阿克托海村人多地少,产业单一,主动务工意味着“我要脱贫”。
全村631户村民,贫困户有204户,单靠人均1.5亩的耕地很难脱贫致富。
于是,工作队挨家挨户讲道理、做工作。然而,组织了几批年轻人外出务工,大都没待几天就跑了回来,理由是不习惯——有人受不了务工单位的约束;有人认为在单位吃饭不像在家那么随意;一些到纺织企业的女工,本想留下来务工赚钱,却被丈夫以“家里没人做饭、照顾孩子”为由喊了回去。
如何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工作队一方面请坚持务工尝到甜头的村民回村里宣讲,一方面摸清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征求他们的意见,制定“一户一策”脱贫方案。
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启动后,工作队组织民族团结联谊会,请结亲干部给结对认亲户讲自己的创业经历,诠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
工作队干部的真情付出,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认为,懒在家里不可能脱贫致富,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不容错过,“听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安排没有错”。
今年以来,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达224名,月工资基本在2000元以上。
阿克托海村村民托乎提·艾海提告诉记者,外出务工成为村里普遍现象的同时,村民在种植、养殖方面的主动脱贫意识也增强了。工作队请来农业专家送技术,村民们都想通过核桃增产达到增收目的。村民收入增加后,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形成了在脱贫致富路上你追我赶的局面。“只有扶贫又扶志,才能拓宽致富路!”王文义说。
■短评
脱贫攻坚: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
记者张治立
新疆是国家脱贫攻坚主战场,南疆是新疆脱贫攻坚最前沿。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也对各地各单位尤其是基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落实好党中央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好自治区党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部署,在“实”字上下功夫,才能让村“摘帽”、户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各地各单位尤其基层是各项政策的最后落实者,一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折不扣地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执行好,才能真正造福当地各族群众。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只有把求真务实的导向立起来、让真抓实干的规矩严起来,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脱贫攻坚任务才能真真正正得到落实。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从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全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经验来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才能赢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
同时也要认识到,外力帮扶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脱贫归根结底要靠村民自己,必须杜绝“等、靠、要”的思想,让扶贫与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形成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令人欣喜的是,包括“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在内的各方在脱贫攻坚中持续用力,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正走出贫困。当前,各族群众充分了解了各项惠民政策并从中受益,学到了农牧业生产技术和务工技能,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而这,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