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杨
王新庄很忙,作为自治区政协机关驻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叶坎买里斯村“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他要操心的事很多:脱贫攻坚、群众工作……样样都要扛在肩上;王新庄的亲戚也很多,截至目前,仅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他就在40多户亲戚家住过,他笑称,自己要朝着“吃百家饭”的目标进军。驻村前,王新庄从没想过,自己会与这么多维吾尔族兄弟姐妹成为亲人。如今,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村民都是我的亲戚,亲戚们过上好日子是我的心愿。”
6月15日中午2时,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就连圈里的牛羊也不再撒欢。王新庄刚完成上午的入户走访工作,他没回宿舍,径直往村委会对面的一家鞋店走去。有空就去弟弟买买提依明·吾斯曼的店里看看,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大哥,您来了,今天又忙坏了吧?”看到王新庄进屋,买买提依明立即放下手中的活,撑起双拐迎接他,又打着手语示意听力残疾的妻子阿依夏木姑丽·萨吾快去给大哥拿瓶水。王新庄赶紧让他坐下,“咱们兄弟间不需要这么客气。最近天热,冷饮生意好吧?另外,皮料和鞋底都还有吗?需不需要进货?”
“饮料卖得好,现在啥都有呢,生意亚克西!”有了王新庄这个大哥,他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
这是一个简单却温馨的场景:店里的货架上,皮鞋和小商品摆得满满的;店外的冰柜里,多个品种的饮料和矿泉水应有尽有;买买提依明坐在扎鞋机前忙碌着,妻子阿依夏木姑丽不时走出去卖冷饮,大红的裙子映衬着她的笑脸……
这间不到10平方米的门面房,撑起的是买买提依明和阿依夏木姑丽夫妇对生活的希望。靠着做鞋、卖鞋和卖小商品,夫妻俩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妻子闲时养羊、打零工的收入,现在他们一家的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对于一个过去月收入仅有600多元的家庭来说,这是巨大的转变。“这多亏了我的大哥。”买买提依明说。
故事还要从3年前说起。2015年,王新庄来到叶坎买里斯村驻村。在入户走访中,买买提依明家的情况让王新庄放心不下:男主人腿有残疾,妻子是聋哑人,3个孩子都还小,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王新庄注意到,在当地最热闹的恰先巴扎旁边,有几十间小门面房,但不少空着。于是他有了主意:买买提依明有修鞋补鞋的技术,估计做鞋的手艺也能学会。(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说干就干,王新庄一边送买买提依明去县城拜师学艺,一边帮他租门面、粉刷店面、做货架、办营业执照,光是购买做鞋的原料就花了3000多元,这一切都是他自掏腰包。2015年6月10日,买买提依明的制鞋店开业了。为了让买买提依明的生意越做越好,去年年初,已经结束驻村的王新庄又带着弟弟到乌鲁木齐学习修配钥匙技术,并购买了配钥匙机。王新庄还购买了1300多元的鞋底、皮料等,托人专程送到村里。这期间,王新庄还协调自治区残联,为买买提依明争取到1万元残疾人创业助残基金,并为他免费安装了一副假肢。
今年1月,王新庄邀请买买提依明夫妇来乌鲁木齐的家中做客。说起去年的收入,买买提依明细细一算,竟然有4万元,兄弟俩高兴得紧紧拥抱在一起。
今年3月,王新庄再次来到叶坎买里斯村驻村,最让他牵挂的仍然是弟弟一家。工作队准备在村里发展药桑种植,王新庄资助买买提依明购买了价值1000元的桑树苗,如今长势喜人。春耕时,他又送去棉花种子。为了照顾弟弟的生意,王新庄也有点小“私心”:工作队里谁的皮鞋破了,需要买新鞋,首先要告诉他。他还经常穿着弟弟做的鞋四处打广告,“这是我弟弟做的鞋,真皮、纯手工,特别舒服。”
在村里,王新庄的亲戚还有很多,他记挂着“阿卡”“阿恰”家中的收成,操心着小巴郎的学习,关心着年轻人的就业。
21岁的伊曼·伊斯马伊力无所事事,王新庄看他喜欢养鸽子,便带他去巴扎上,花500元买回20对鸽子,鼓励他好好养鸽子增加收入。90岁的老人图荪汗·纳麦提与孙子、孙女相依为命,20年都没去过县城,王新庄带她去县城参观,还为孙女找到一份工作。阿里木·吐尔洪家里困难,王新庄帮他联系去卫星工厂上班。
6月初,巴楚县开展了网络投票活动,评选“谁是你心中的民族团结典范”,并候选“感动巴楚”人物。短短一周时间,网民为王新庄投出2150张票。每一张票,都是对这位心中充满大爱的驻村干部由衷的褒奖。